-
【武汉招商】5G技术赋能传统港口智能化转型 无人化水平运输方案落地武汉
在招商引资推动下,武汉花山港率先实现5G智能港口关键技术突破,由三家企业联合发布的集装箱无人转运解决方案完成多场景作业验证。该方案通过5G网络与智能设备协同,标志着传统港口向全流程无人化运营迈出关键一步,后续将在武汉阳逻港启动规模化应用。 一、5G技术破解港口自动化核心难题 传统港口集装箱水平运输长期依赖人工驾驶和GPS定位,存在效率瓶颈与安全隐患。此次武汉发布的解决方案创新性融合5G超低时延通信(实测端到端时延18毫秒)与视觉定位技术,实现三大突破: 1.无GPS环境下厘米级高精度定位,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定位技术解决集装箱堆场信号遮挡问题; 2.多车协同调度系统实现每秒100次动态路径规划,避免作业冲突; 3.远程驾驶舱与车载系统双向控制,应急响应速度较4G提升20倍。中国信通院测试报告显示,该方案使单箱转运能耗降低12%,夜间作业效率提升35%。 二、智能系统重构港口作业流程 整套方案包含六大子系统: 1.智能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基于5G切片网络保障200台设备并发控制; 2.四轴无人转运车:载重达65吨,转弯半径较传统拖车缩小40%; 3.智能道闸系统:与港口TOS系统直连,通关时间压缩至30秒/车次; 4.数字孪生监控平台:实时呈现2000+数据采集点的设备状态; 5.自适应充电系统:利用作业间隙自动补电,续航提升至18小时; 6.安全防护体系:通过毫米波雷达实现50米内动态障碍物识别。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该架构符合《智慧港口建设指南》三级自动化标准。 三、低成本改造加速行业推广 相比全自动码头数十亿元的改造成本,该方案突出"轻量化"特点: 1.基础设施仅需补充5G基站、路侧单元与车道标线; 2.现有码头管理系统可通过API接口快速对接; 3.无人转运车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燃油/电动双模式。大连港、青岛港等企业调研显示,同类改造投资回收期可控制在3年内。值得注意的是,方案已通过2000小时连续作业压力测试,故障率低于0.8次/千箱。 四、标准化建设推动产业协同 该项目的实施形成三项行业标准草案: 1.港口5G专网建设规范:定义上行800Mbps/下行200Mbps的QoS标准; 2.无人转运车通信协议:统一V2X消息格式与安全认证机制; 3.混合交通管理规则:确立人机交互场景下的权责划分标准。国家发改委基础设施发展司相关文件指出,此类标准化方案将纳入长江经济带智慧港口建设重点项目库。 目前,武汉阳逻港已启动首期改造工程,计划部署60台无人转运车。中国港口协会预测,该技术路径可在3年内覆盖全国60%的内河港口,带动智能港机、车路协同等相关产业超百亿元规模。
2025-07-14
-
【武汉招商】智能制造赋能中部崛起 中国国际机电博览会深化"一带一路"合作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在武汉开幕,聚焦"产业集成、智造未来"主题,搭建了全球机电产业技术交流与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本届博览会吸引近60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集中展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通过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助力湖北构建"芯屏端网"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区域发展战略强化产业协同 博览会紧扣国家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呈现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核心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展区设置与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产业布局深度契合,现场特设智能制造专区,展示柔性生产线、数字孪生系统等关键技术,反映湖北在光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的集成创新水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代表参会时指出,这种产业协同模式对建立全球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二、国际经贸合作构建开放新格局 作为机电领域国际交流平台,博览会吸引了包括东南亚、中东欧等多国使领馆和商协会组团参与。组委会数据显示,参展外商比例较往届提升12%,其中智能仓储设备、精密模具等展品引发采购商高度关注。多国参会代表在贸易洽谈会上表示,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其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与沿线国家基建需求高度互补,已达成多项技术输出意向协议。 三、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转型 展会展出400余台套智能装备,其中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协作机器人等设备采用国产操作系统比例显著提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现场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湖北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已形成30余个典型应用场景,部分企业通过机博会平台与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高精度传感器等"卡脖子"技术。 四、营商环境优化释放市场活力 博览会配套举办"法治化营商环境论坛",发布机电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湖北省商务厅在会期推出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试点,涵盖海关通关、税务登记等78项便利化措施。世界银行专家在评估中指出,湖北推行的"一业一证"改革将企业审批时限压缩60%,这种改革经验正通过机博会向国际投资者推广。 本届博览会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促成意向交易额超往届水平,其展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已应用于非洲矿业设备升级、东盟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评价认为,这种以产业链合作为纽带、以标准互认为基础的展会模式,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实践样本。
2025-07-14
-
【武汉招商】武汉新港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实现开门红 多措并举助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
武汉新港通过优化运输模式、强化区域协作和推动平台建设,实现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增长,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武汉枢纽吸附能力持续增强,带动周边港口资源集聚,同时“中三角”省际合作与综合保税区等项目建设提速,进一步巩固了武汉新港的物流枢纽地位。 一、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凸显枢纽辐射能力 武汉新港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万标箱,同比增长超25%,增速位居内河港口前列。这一成果得益于武汉新港创新推行“两段式运输模式”,即以武汉枢纽为中转节点,联动上下游港口资源,有效整合了湖北省及周边省份的集装箱货物流向。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中转效率,武汉新港逐步形成对周边箱源的“虹吸效应”,吞吐规模持续扩大。 二、“中三角”省际班轮强化区域协同 武汉新港联合湖南、江西两省开通“中三角”省际集装箱公共班轮,构建覆盖湘赣鄂的水上物流通道。该班轮以固定航线、班期和价格提供标准化服务,大幅缩短了三地货物周转时间,降低了企业综合运输成本。据统计,班轮开通后带动湘赣地区约15%的集装箱货物通过武汉新港中转,成为区域箱源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综合保税区建设助力开放平台升级 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作为长江中游首个区港联动综保区,一期工程已通过省级预验收,正向国家申请正式验收。该综保区集成口岸通关、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功能,投运后预计年进出口额将超百亿元。同步推进的武汉电子口岸“单一窗口”项目获湖北省、武汉市发改委立项,将实现报关、税务、物流等环节“一网通办”,显著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四、多元业态发展提升港口综合实力 除集装箱业务外,武汉新港汽车滚装运输表现亮眼,一季度完成吞吐量近17万辆,同比增长约12%。武汉航运交易所交易额达9.35亿元,接近此前全年总和,显示出航运金融服务的加速成长。多业态协同发展模式,正推动武汉新港由传统货运港口向现代综合物流枢纽转型。
2025-07-14
-
【武汉招商】武汉抢抓新基建机遇培育产业链 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武汉市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积极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推动光电子芯片、智能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当地政府强化企业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光电子芯片产业乘势而上抢占技术高地 武汉敏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光通信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依托“新基建”政策红利,加速布局光电子芯片研发与生产。随着5G网络建设全面铺开,光电子芯片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光纤通信等领域。武汉市将芯片产业纳入“芯屏端网”战略集群重点培育,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 二、智能轨道交通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升级 中国中铁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新时代号”空轨系统,标志着武汉市在悬挂式轨道交通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该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立体交通、景区观光线路等场景。武汉市以此为契机,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带动新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三、政企协同构建“新基建”创新生态链 武汉市政府建立专班服务机制,针对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需求提供精准支持。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联合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在土地供应、融资服务、行政审批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吸引更多产业链项目落户武汉光谷、车谷等核心功能区。 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武汉市立足“光芯屏端网”产业优势,重点布局5G基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通过链主企业带动,已形成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建成全国最大的5G车路协同测试示范区。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5-07-14
-
【东西湖区招商】武汉东湖高新区与联想集团深化合作 共建智能物联网总部助力产业升级
武汉东湖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推动联想智能物联网总部项目落地,标志着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迈入新阶段。此次合作将深化智能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加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武汉的产业化进程,为湖北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注入强劲动能。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期聚焦光电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核心产业。联想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其移动互联产业基地此前已在武汉布局。此次签约的智能物联网总部项目,是双方在“一芯两带三区”省级战略框架下的深度协同,旨在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抢占智能制造与5G应用领域的发展先机。 二、项目核心内容与产业价值 根据协议,联想集团将在武汉设立智能物联网总部,重点推进物联网平台研发及技术场景落地。项目涵盖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能终端等方向,通过整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公开资料显示,联想此前已在武汉投资建设了联想武汉产业基地,累计产值超千亿元,新项目将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集聚效应。 三、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优化 武汉市政府在座谈中强调,将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高效政务服务。东湖高新区近年来推出“黄金十条”“股权激励”等政策,吸引头部企业入驻。此次合作中,地方政府承诺在人才引进、科研配套、市场对接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四、区域协同与未来展望 武汉东湖高新区与联想集团的合作,是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典型案例。项目落地后,预计将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智能物联网产业集群。分析指出,此举不仅强化了武汉在中部地区的科技辐射力,也为全国“新基建”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产城融合经验。
2025-07-14
-
【武汉招商】武汉汉正街崛起亚洲原创时尚产业新高地 国际资源汇聚赋能区域转型
武汉汉正街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国际时尚资源,正加速转型为亚洲原创时尚产业聚集地。国际知名品牌与本土商户深度合作,数百韩国商家及设计师即将落户,武汉国际时尚中心将建成57万平方米产业聚集区,推动区域服装生态升级,重塑武汉在中国时尚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一、汉正街历史积淀为时尚产业转型奠定基础 作为武汉商业发源地,汉正街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领全国服装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商贸网络。随着沿海地区外贸订单增长和设计能力提升,武汉服装产业面临人才流失与创新不足的挑战。近年来,武汉市通过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重点扶持汉正街向设计研发、品牌孵化等高端环节转型,为承接国际时尚资源创造了条件。 二、国际时尚中心构建全产业链赋能体系 武汉国际时尚中心作为核心项目,规划建设原创设计基地、智能展销平台和国际品牌孵化器。该项目吸引韩国东大门品牌集群入驻,引入广深地区设计师资源,提供从面料研发、打样生产到全球分销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定期举办国际沙龙、趋势发布会等活动,促进本土商户与国际潮流接轨,提升原创设计能力和品牌运营水平。 三、全球化资源整合重塑区域产业竞争力 武汉市与首尔、米兰等时尚之都建立战略合作,搭建跨国设计师交流平台。国际馆将设立亚洲趋势研究中心,定期发布权威潮流指南。通过"国际设计+汉派制造"模式,推动本土企业从代工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型,培育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时尚IP,增强产业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政策协同发力培育时尚产业生态圈 武汉市政府出台专项规划,在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支持。配套建设时尚产业学院、数字供应链平台等基础设施,形成"设计-生产-展销-培训"闭环生态。通过举办武汉时装周、大学生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创新活力,逐步构建辐射华中的时尚产业创新高地。 五、区域联动发展开拓新兴市场空间 以汉正街为核心,武汉市联动光谷科技资源开发智能穿戴产品,依托自贸区优势拓展跨境电商渠道。通过与国际买手店、线上平台合作,帮助本土品牌进入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未来将探索"时尚+文旅"融合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时尚地标,持续提升武汉在亚洲时尚产业体系中的话语权。
2025-07-14
-
【武汉招商】兴业银行综合授信助力湖北住建行业疫后重振
在湖北省加速推进疫后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兴业银行通过政银企合作平台,为住建行业提供大规模综合信用支持,成为招商引资与金融赋能的重要案例。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以“商行+投行”模式定向支持城建企业及民生项目,推动行业产业链协同恢复。 一、政银企协同搭建金融支持平台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整合全省住建领域资源,与兴业银行武汉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以不低于800亿元的综合信用额度支持行业复工复产。签约仪式上,12家重点企业同步达成416亿元合作意向,涵盖中交二航局、中国电建湖北工程公司等龙头企业。这一合作模式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对接企业需求,有效缓解了住建领域资金链压力。 二、重点领域精准投放信贷资源 兴业银行的资金支持聚焦城建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及生活垃圾处理等民生项目。公开信息显示,该行已向湖北省内57家住建企业新增授信300亿元,实际投放信贷资金超百亿元。例如,武汉市某棚改项目通过绿色信贷通道获得资金后,加速了安置房建设进度;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因资金到位提前启动。 三、“商行+投行”模式创新服务 区别于传统贷款,兴业银行运用“投贷联动”机制,为湖北住建企业提供债券承销、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服务。公开报道提及,某省级建工集团通过该行发行的中期票据,成功置换高成本债务,优化了财务结构。此类服务既满足企业短期流动性需求,又助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金融助力行业支柱地位巩固 建筑业是湖北省万亿级支柱产业,兴业银行的介入强化了产业链韧性。合作协议要求资金优先支持特级、一级资质企业,间接带动下游建材、设计等中小微企业复苏。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相关举措实施后,全省建筑业季度产值环比显著提升,就业岗位同步增加。 五、持续深化疫后重振长效机制 兴业银行表示,后续将推进已授信项目的落地监测,并探索REITs等工具盘活存量资产。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亦计划扩大合作银行范围,形成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此类长效机制为全国类似地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2025-07-14
-
【武汉招商】湖北省首个医疗技术交易平台启动 助力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与招商引资
湖北省首个医疗技术交易专业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医疗技术中心在武汉市硚口区正式启动,标志着医疗技术成果转化与招商引资迈入新阶段。该平台依托全国医疗资源,聚焦技术专利收集、评估和交易服务,旨在推动先进医疗技术市场化,预计未来五年年交易额将达80亿元。同期启动的配套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医疗产业集聚效应,为湖北省医疗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平台定位与功能 中国技术交易所医疗技术中心是武汉市硚口区重点打造的医疗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其核心功能包括技术专利整合、价值评估及市场化交易。平台通过对接全国医疗资源,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临床应用转化。此前,中国技术交易所、全国卫协医械商会与硚口区政府已签署合作意向协议,明确将平台落户于古田二路江湾国际中心,该区域商务配套成熟,具备产业承载优势。 二、合作模式与运营机制 平台由湖北高投赢正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该公司由三方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同步启动的湖北高投创慧产业园占地5.1万平方米,首家企业九州通医疗器械已完成入驻签约,产业园运营由湖北高投创慧健康园有限公司承担。这种“平台+产业园”联动模式,既保障技术交易的专业性,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实体发展空间。 三、产业基础与区域规划 武汉市硚口区医疗健康产业基础雄厚,截至平台启动时,已聚集相关企业及机构1800余家。此次医疗技术交易平台与产业园的落地,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产业集聚效应。硚口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推动医疗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协同发展,形成“技术—资本—市场”闭环生态。 四、发展目标与行业影响 该平台预计五年内实现年交易额80亿元,成为华中地区医疗技术转化的重要枢纽。其成立不仅填补了湖北省医疗技术专业交易平台的空白,还为创新主体提供了标准化、市场化的服务路径。未来,平台将联动全国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企业,促进医疗技术跨区域流通,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2025-07-14
-
【武汉招商】武汉经开区多措并举助力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目标
武汉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维度举措,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力争实现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优化创新生态、强化人才引进等系统性支持,武汉经开区正推动汽车芯片等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一、专项政策与资金支持构建创新生态 武汉经开区先后出台“车谷科创33条”“知识产权8条”等专项政策,每年投入超8亿元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湖北长江经开汽车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入,为车规级芯片等长周期、高投入领域提供战略资金保障。同步设立的“武汉资本岛”整合金融资源,形成“政策+资本”的双轮驱动模式,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二、知识产权保护提速技术成果转化 针对芯片等高科技企业需求,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通快速预审通道,将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22个月压缩至3个月,显著提升企业核心技术保护效率。武汉经开区还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覆盖专利申请、运营到维权全链条服务,为创新主体提供法律保障。 三、梯度培育计划壮大创新主体规模 武汉经开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追赶计划,分层培育“独角兽”“瞪羚”“隐形冠军”等企业梯队。通过靶向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其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卡脖子”技术。数据显示,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为3000家目标奠定基础。 四、人才强区战略赋能产业升级 依托“车谷人才港”,武汉经开区推进“百千万”人才计划,重点引进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的顶尖团队。通过提供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配套措施,累计吸引超万名高层次人才落户。同步建设的产教融合基地,为企业定向输送技能型人才,形成“产业—人才—创新”良性循环。 五、创新平台能级提升支撑长远发展 未来五年,武汉经开区将重点建设国家级车规级芯片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等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攻关关键技术。通过承接“大国重器”项目,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力争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创新集聚区。
2025-07-14
-
【武汉招商】武汉打造世界级大健康产业集群获国家发改委重点推介
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推送,标志着武汉市在构建万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该规划以招商引资为核心抓手,明确通过“一城一园三区”空间布局,推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五大领域协同发展,目标到203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高地。 一、国家发改委官方平台推介武汉创新实践 国家发改委通过官方微信推送《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武汉市大健康产业顶层设计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此举凸显武汉市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示范作用,其“一城一园三区”产业空间布局(光谷生物城、武汉国际医学园区及三大特色聚集区)被列为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二、五大核心领域锚定产业升级路径 规划重点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医药流通、生物农业及健康服务五大领域。其中,基因工程药物、数字医学影像等前沿方向被列为技术突破重点,医疗机器人、智慧医疗等细分领域将获得政策倾斜。武汉市计划通过产业链招商补链强链,形成从研发到消费的全生态闭环。 三、分阶段目标构建万亿集群时间表 规划提出“两步走”战略:第一阶段重点培育百亿级龙头企业,完成八大关键技术平台建设;第二阶段推动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在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等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弱化具体数据表述,但明确要求核心园区企业集聚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四、政策协同赋能产业生态优化 武汉市整合土地、财税、人才等政策工具,对入驻企业提供全周期支持。规划特别强调跨部门协作机制,要求科技、卫健、医保等部门联动打通创新产品应用场景,同步完善临床试验、技术转化等配套体系。 五、全国大健康产业格局中的武汉定位 国家发改委的推介凸显武汉市在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带的枢纽作用。其以光谷生物城为引擎的集群模式,将为中部地区承接京津冀、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载体,进一步强化国内大健康产业“双循环”节点功能。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